[因果故事]
[佛陀故事]
[十善业道经] [了凡四训] [沙弥律仪]
[地藏经] [地藏经玄义] [阿难问事佛吉凶经]
[阿弥陀经][无量寿经][观无量寿佛经]
[普贤行愿品] [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]
[往生论] [一门深入重要性] [师承的重要性]
[布施、供养]
[道场、法会]
[弘法、护法]
[佛像、法宝]
[孝亲尊师]
[家庭教育]
(03)净空法师:内典研学要领 - 讲经的方法、技巧
净空法师 1996年 讲于 新加坡
阿弥陀佛!
昨天晚上这个大家听讲了,你们觉得他们讲得怎么样?要能够真正的提出来批评,对他才是有帮助。所以这个地方不可以客气;客气,就不是同学了。这是宽容师的。
同学在一块儿主要就是要彼此互相勉励、互相警策,不能客气!哪些地方他讲得好,哪些地方讲得不好。讲得好的,我们大家要学习;讲得不好的,我们要改进。他不好的地方,他要改进;我们自己看到他那个不好的地方,自己要避免这些过失,才会有进步。这叫“观摩”,看别人,我们要认真学习。
这个初学讲经有个大原则:就是避免过失,不要求讲好,最要紧的是避免过失,所谓“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”。“无过”就是最好的,最好的开示。
我给他们那些资料里头有没有讲经的七桩事?他们没有是吧!好,印给他们。
这个就是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、在什么场合讲经,首先要考虑七桩事情。
第一个,为什么讲(你们诸位记下来就可以了)?这是我们讲经、讲演的目的之所在,要清清楚楚我为什么讲。在总纲领上来说,就是帮助一切众生“离苦得乐”。我们就是为这个——帮助自己、帮助别人,“自他不二”。
要怎样才能够“离苦得乐”?要知道苦从哪里来的、乐从哪里来的。
苦是从迷惑来的,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,迷惑颠倒,那就苦难重重,苦是从迷来的。
那么由此可知:乐就是从悟来的,你觉悟了,你当然就自在、就快乐。
所以诸佛菩萨“觉而不迷”,他觉悟;六道凡夫是“迷而不觉”,所以六道苦!“苦、乐”就是“觉、迷”、就是“迷、悟”。
那么我们“讲”,目的是“离苦得乐”,但是,那个重点是在“破迷开悟”。
所以,世尊出现在世间,这《法华经》上讲的明白,“开示悟入佛之知见”。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的目标,他就是为这个,为“开示悟入”。
“开示”是佛的事情;“悟入”是众生的事情。他给我“开示”,我要能“悟入”;他对我“开示”我不能“悟入”,那这个“开示”就白开示了、白讲了。
那么由此可知:你“讲”要如何能叫他“悟”。如果能够帮助他“悟”,你这个讲经的目的就达到了。这是第一个目标,初级的目标,达到了,他“悟”了;再更进一步帮助他“入”。
“入”就是证果。要“入”了,这个目标才算是真正的达到。
“悟”,只是达到一半,没有真正的达到;“入”是真正的达到了。
“入”到哪里?入“一真法界”。
那么由此可知:入“一真法界”当然脱离六道、脱离十法界了。帮助众生不但要离六道,还要离十法界,入“一真法界”,这个度化众生的目的才算是达到了。这个佛弟子讲经、讲演目的在此地。
你能帮助别人“悟入”,自己哪有“不悟入”的道理?!必然的嘛!
而这个过程实在讲,昨天你们也提出来了:烦恼重重无尽,确实难断。这个是什么人都帮不 上忙,佛菩萨也帮不上我们忙。
佛菩萨的“加持”,是他将理论方法告诉我们,就是他的加持就是“开示”,“悟入”要靠自己。这个里面的关键,实在讲就在熏习。
我们无量劫来被这个妄想、烦恼熏习成了一个习惯了,不知不觉他烦恼就起现行,他觉悟不起现行。这个就是受烦恼、妄想熏习的时间太长。
那么今天觉悟了,觉悟了就是要回头。
“回头”,换一句说,我们要用佛法来熏习,特别加强佛法的熏习。佛法熏习,当然那个烦恼慢慢地它就弱了,力量就弱了。
所以为什么要劝勉同修们:你们决定要抓住,一个星期四次的讲演次数越多越好。为什么?佛法的熏习,而且你讲演的时候最好是写讲稿,写讲稿也是熏习。
要晓得写讲稿那个熏习的力量非常之大!你一面写、一面斟酌,不断地在删改,使你整个思维都在佛法上,就不会胡思乱想了。
凡夫说实实在在的话,如果不受佛法的熏习,必然是烦恼熏习。你看世间哪一个凡夫不是二十四个小时都在受烦恼熏习?!做梦也生烦恼。
那么学讲经的时候,经教的熏习非常重要!
……
提示:点击题目,超链接阅读全文
净土释疑网站e-mail: fotuojiaoyu@qq.com 建站日:2009.10.18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:辽ICP备09024939号 最佳浏览建议:IE 6.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